中文
English

中国化妆品进出口的新格局与新动能

2025-10-09

在 “颜值经济” 全球化浪潮下,中国化妆品贸易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。2025 年一季度数据显示,我国化妆品类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达 56 亿美元,虽同比仅微增 1.6%,但进出口两端呈现 “进口趋稳调整、出口加速突破” 的鲜明分化态势。从法国高端护肤品到印尼热销彩妆,从本土品牌出海到原料技术输出,中国正从全球化妆品消费大国向贸易强国稳步迈进。

一、进口市场:格局重塑中的机遇与变数

中国化妆品进口市场长期由欧美日韩主导,但 2025 年以来的结构变化透露出新的趋势。一季度数据显示,法国、日本、韩国、美国和英国仍占据进口总额的 80.2%,其中法国以 11.5 亿美元进口额稳居首位,在连续三年下滑后实现 2.6% 的企稳增长。这一反弹得益于欧莱雅、兰蔻等头部品牌对中国高端市场的持续深耕,其推出的定制化护肤系列精准契合了国内消费者的功效需求。

与此同时,传统供应国的表现呈现分化。日本对华出口延续下行趋势,一季度同比再降 12.1%,延续了三年来的颓势;美国市场表现更为低迷,降幅扩大至 20.5%,出口额仅为 2021 年同期的六成左右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,东盟国家正成为进口市场的新势力 —— 泰国首次跻身前十大进口来源国,一季度对华出口同比激增 34.2%,其品牌 MISTINE 的 “小黄帽” 防晒霜长期领跑中国防晒市场,腮红、口红等彩妆产品也持续热销,印证了东盟美妆产业的崛起态势。

产品结构的调整同样值得关注。美容护肤品仍占据进口主导地位,但香水品类首次超越身体护理品成为第二大进口类别,头发护理品则以 22.9% 的增速实现逆转增长。细分领域中,指(趾)甲化妆品和剃须用制剂表现亮眼,分别实现 128.9% 和 70.3% 的同比增长,其中德国对中指(趾)甲化妆品出口增速达 274.4%,美国剃须用制剂对华出口更是飙升 1765.6%,反映出国内细分美妆需求的快速释放。

备用1小尺寸.jpg

二、出口市场: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升级的跨越

中国化妆品出口的亮眼表现成为贸易增长的核心引擎。2024 年,我国出口化妆品及个护用品金额达 512 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 11.9%;2025 年一季度出口额进一步增至 16.9 亿美元,同比增幅攀升至 14.1%。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数据上,更彰显于市场布局、产品力与品牌力的全面升级。

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是出口增长的关键支撑。美国与中国香港仍稳居前两大出口市场,一季度对美出口达 3.3 亿美元,同比增长 18.4%,实现连续五年正增长。而新兴市场的爆发更具标志性意义:对印度尼西亚出口同比激增 147.9%,单季出口额已达去年全年的 30%;俄罗斯市场强势反弹,增幅达 42.5%;中越贸易则展现出长期增长潜力,2019-2024 年双边化妆品进出口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8.3%,2024 年出口额达 3.23 亿元人民币。在越南市场,粉扑及粉拍品类年复合增长率超 39%,指(趾)甲化妆品更是暴涨 2596%,精准匹配了当地年轻群体的美妆需求。

品牌出海路径的创新推动出口从 “产品输出” 向 “价值输出” 转型。文化赋能成为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策略:花西子以 “东方彩妆” 为核心,将同心锁、苏绣等传统元素融入产品设计,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话题性传播;植物医生聚焦汉方植物成分,通过在日本、印尼开设 “博物馆式” 专卖店,将石斛兰等植物文化与刮痧等中医体验相结合,实现品牌认知与文化传播的双重突破。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颜江瑛指出,这种 “文化内涵 + 产品功效” 的结合,避免了符号堆砌的误区,让文化真正成为品牌的 “加分项”。

本土化运营与技术创新则筑牢了出口增长的根基。橘宜集团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高倍防晒、高遮瑕的定制化气垫粉饼,新增 7 个适配不同肤色的色号,并组建当地团队负责市场调研与产品测试,其旗下品牌已销往全球 50 余个国家及地区。在技术端,福瑞达自主研发的 “硅烷化玻尿酸”“重组胶原蛋白” 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其生产的透明质酸原料出口至 70 余个国家,成为海外品牌的重要供应商,2024 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20.05% 的持续投入,彰显了技术驱动的发展逻辑。

三、挑战与展望:从贸易大国到品牌强国的进阶之路

当前中国化妆品贸易仍面临诸多挑战:进口端需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与高端品牌竞争;出口端则存在 “量增价低” 的隐忧 —— 中越贸易中护肤品类单价从 2019 年的 104.7 元 / 千克降至 52.6 元 / 千克,美甲品类扩张伴随激烈价格战,反映出价值壁垒尚未完全建立。此外,不同市场的法规差异、文化适配性等问题,仍是品牌出海的重要考验。

展望未来,贸易升级的关键在于实现 “三个转化”:一是将供应链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,通过技术研发与文化创新提升产品溢价能力;二是将单一产品出口转化为生态输出,推动原料、包材、研发服务等全产业链参与全球分工,如透明质酸等原料已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份额,为贸易升级提供基础支撑;三是将新兴市场潜力转化为长期增长动力,针对东盟、中东等地区的消费升级需求,深化本土化布局。

随着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与产业创新能力的增强,化妆品贸易正从 “双向流动” 向 “双向引领” 跨越。在这一进程中,那些兼具技术实力、文化底蕴与全球视野的品牌,终将在全球美妆市场中擦亮 “中国名片”。